坎肩,它们是开襟的,大多不能闭合,只能开襟着穿,坎肩又分为普通坎肩和"小坎肩","小坎肩"指的是短款的坎肩,坎肩在各种季节都很好搭配,可以搭配各种风格的衣装。
"一字襟"坎肩最先流行于八旗子弟中,有时朝廷各部司员、要官在谒见上司的时候,往往套在长袍外面,以后一般官员也都穿着,慢慢演变为一种半礼服。按例本用皮制,衬于袍套之内,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,就探手于内解掉上排纽扣,再解两旁纽扣拉引而脱之,可免挽脱外衣之累,后来就直接穿在外面,但仍保持着一字襟和多纽扣的样式,成为一种装饰。后来,也有在对襟坎肩前襟的中部或下部,增加一道一字襟的,两排纽扣在身前交叉为一个十字,更是纯粹的装饰了。
还有一种由"巴图鲁坎肩"而演变过来的褂子,这也是满族在服饰上的一种创新。就是在坎肩的两个跨栏处,用与坎肩不同的面料,再接出两个袖子,当时称做"鹰膀"。据说当时的八旗子弟招摇过市,骑马抖威风,就常穿这种"鹰膀"褂子。因而在曹雪芹笔下,贾宝玉这个八旗子弟也曾有过"穿一件茄紫色,哆罗呢狐狸皮袄,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……"的时候,以此标榜当时的潮流。
当时还有一些一般常见款式的坎肩,如带大襟的(捻襟)、对襟直翘的、对襟圆翘的、人字襟的、圆领的、鸡心领的、长身的、短身的等等诸多式样,多半都套在外边穿。四周和襟领处镶以异色边缘并随时而增设,在交襟处或对襟下端及左右腋下处,都作如意头式样的镶滚,后来镶滚道数甚多,反倒把其本身的衣料退居于极少的部分。坎肩有装领头的或不装领头的,领的高低也随时变化,到清末则渐为增高了。清代坎肩的用料及颜色和马褂差不太多,有单、夹、棉、纱、皮之分,一年四季都可以穿,内着衬衫,下穿长裤。向例为王及公主服,到清后期便人人都穿了且又做得短小,只及腰下。坎肩的用料和颜色与马褂差不多,其功能除了装饰美观的作用外,还有穿着方便,保暖的实用价值。所以坎肩这种服饰,能一直流传至今而不见衰落
上一页123